我在自律之友當中,受到推友鰻魚的激勵,開始決定早起。大約是 06:30 ~ 7:00 左右。由於開始的時間是冬天,對我來說這件事是格外困難的。
自從公司在 2020 年實行全遠端工作以來,原本持續 8:00 起床通勤、煮飯的我,逐漸轉變為晚睡晚起的型態。
我在 2023 年養成了重訓的習慣,當時強迫自己每天吃到兩倍體重的蛋白質跟每週上健身房的次數必須達標。然而 2024 年年初由於買房跟寫量化交易的原因,我的健身習慣因此中斷,買房與量化交易程式趨於穩定之後,我也開始發懶了。
不需要通勤,照理來說應該多很多時間可以運用才對,然而久而久之變成了晚起床的藉口,一起床盥洗後就直接上班,反而連當初通勤就看電子書、聽 Podcast 的習慣都開始怠惰了。
我受廉價多巴胺的影響很大,滑推、滑 Threads、滑 Instagram、滑 Shorts 樣樣都來,不知不覺就上癮了,也意識到我花在 Doomscrolling 上面越來越嚴重。
離職後面臨更加自由的型態,是時候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了。
我很喜歡看張修修的影片,介紹了很多提高生產力的書,當中也有提到如何戒斷多巴胺。對我來說一個有效的方式是加入痛感。
痛感
痛感是需要練習的。
冬天可以累積大量痛感,起床時的溫差導致的不舒服、想睡的不舒服、騎腳踏車時冷風吹到臉上、空氣凝結刺鼻的不舒服。我天天都在想著放棄,躺在溫暖的床上舒服多了。然而,這些痛感是加強我專注做事的訓練。
最近看到張修修跟陳彥博的訪談影片,我很難想像把自己逼到極限去極地挑戰的人,要忍受多麽大的痛苦,但對陳彥博來說,那彷彿成為了他的信念跟想要完成的目標,因此不管是怎樣的痛苦他都願意忍受。
累積痛感的好處是耐受度會變高,許多在生活上看似很繁瑣、很痛苦的事情,跟早上吹著冷風,極度不舒服的感覺比起來真的還好。
維持簡單生活
我常覺得軟體工程師很難伺候,又時常能拿到相對優渥的福利的族群。遠端工作、公司福利與補助、彈性工時上下班、無限休假、閃亮的頭銜聲譽等等。
當習慣舒適生活,有著穩定工作及高薪水時就很難拋開這一切,尤其是有家庭小孩的時候更難做出抉擇,所以有意識地讓自己有不舒服的生活模式很重要。(我沒有要批判工作型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
我雖然沒什麼資格說什麼😂(看看這傢伙買房又買電吉他),但至少我自認算是願意犧牲部分生活品質專注在自己想要的事情上,而且我也走過那段沒有錢、手機沒有網路、郵局帳戶只剩百元領不出來吃不了飯的生活。
我想透過痛感恢復自己的多巴胺平衡。你也有什麼累積痛感的方法嗎?歡迎跟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