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中,許多人陷入一個常見的誤區——認為工作付出的時間與努力應該要與收入成正比。也是我在職涯早期階段時落入的框架中。
這種思維模式曾讓我在職場上感到挫折與不平衡,時常會有「為什麼我明明有 XX 學歷,那個人憑什麼賺得比我多」「我明明就已經寫那麼多程式,為什麼績效還是不好?」諸如此類的想法出現。
首先來談談為什麼會形成「努力就該有相應回報」的想法?我認為主要有下面兩點:
- 學校教育:從小我們的評價標準就是考試,線性思維被帶入職場
- 價值觀洗腦:每個人都跟你說努力就會成功,把付出與回報畫上等號
然而市場與經濟體系的運作中並不是如此,收入主要取決於—創造的價值:
- 能帶來多少實質效益
- 解決問題的規模與重要性
- 替代性的高低
- 是否具有可規模化的潛力
我們從小被教育的事情,跟市場實際的運作是完全不同的,要擺脫投入產出不對等的困境,需要改變一些心態。
首先,我們應該以創造更多價值為核心,而不是用自己的付出與時間來衡量產值。這包含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例如比起完成份內任務而已,可以試著想辦法提升團隊的生產力。
我在之前有類似的經驗,例如導入自動化部署,讓整個部署流程簡化到只要按下按鈕即可;或者是透過檔案上傳的方式,讓原本寫死的文案可以在後台更動、即時更新,進而節省工程師改程式再次部署的麻煩。
在職場待久了會發現,很多流程跟任務都有相似性,與其當一個只做份內任務的開發者,也可以選擇那些能產生槓桿效應的工作模式。
我在初入職場時,曾經為了一些瑣碎的問題窮忙,寫了一堆 code 試圖改進現有流程,卻因為沒有得到團隊裡的認可讓我相當沮喪,也被主管提醒說不要只著眼於程式碼,這樣容易短視近利。後來我換個方式處理問題,並積極在團隊裡發言、討論、尋求認同,並專注於解決真正重要的問題。
這讓我得到主管的認可,並且得到 Tech Lead 的機會,負責與企劃溝通,一起完成並交付了幾項重要功能,我也主動去爭取從頭建立伺服器,改善以往做 Landing Page 的流程,讓企劃端能夠做更多客製化並加強 SEO,這些貢獻讓我的薪水有顯著的成長。
結論
接納現實,市場機制就是如此運作,與其抱怨不公平,不如思考如何適應並找到優勢;願意嘗試不同的工作方式、行為,不要被固定思維箝制。
一旦了解自己能提供的價值,就不一定要把自己綁在特定公司,而是著重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在自己有優勢的軌道上邁進。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轉變過程,就像當時的我一樣,總是覺得別人看不到我的努力,抱怨雷同事,但只要願意改變思維方式,就有不同的世界等著你。